渝北区文明实践所 /
双龙湖街道 回兴街道 龙溪街道 龙山街道 龙塔街道 悦来街道 两路街道 双凤桥街道 王家街道 宝圣湖街道 仙桃街道 玉峰山镇 龙兴镇 统景镇 大湾镇 兴隆镇 木耳镇 茨竹镇 古路镇 石船镇 大盛镇 洛碛镇
当前位置:首页 > 渝北资讯 > 正文

从133万到2.3亿!渝北“三招”盘活村集体经济!

发布日期:2023-10-18 14:15 来源:渝北发布
图片

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的无人果园里,无人对靶喷药机正在作业。受访者供图

近日一早,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村干部文龙掏出手机查看果园的各项数据发现,前两天的一场雨,并没有完全解除果树“喊渴”的风险。于是他在手机上进行了一通操作后,数百米外的果园就开始了分区滴灌。

节本就是增效,用数字化代替人工,这是渝北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一招。

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壮大集体经济是“牛鼻子”。今年前8个月,渝北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经营性收入2.3亿元、经营净收益5750万元,村均数据分别达到130万元32万元,在全市名列前茅。

对于经济总量本就长期居于全市首位的渝北而言,这是否是“理所当然”?“当然不是,把时间往前倒推4年,2018年底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仅有133万元,空壳村比例高达80%。”渝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坦言。

图片

渝北区统景镇长堰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肉兔示范场,智能化装备一应俱全。受访者供图

节本增效

以“精耕细作”代替“大干快上”

第一招就是节本增效。

大盛镇有种植柑橘的传统,但过去人工种植却收益不高。“肥料、农药什么的都要自己挑,除草、采果也都要请人,把成本除去后,遇上行情不好的年份还要亏钱。”大盛镇青龙村二社68岁的村民罗光全种了一二十年柑橘,说起成本,他一言难尽。

如何压缩成本?机械化、智能化!

这一任务交给了“90后”村干部文龙。文龙长期在外从事农技服务,回村之后负责管理柑橘园。“我做了一个测算,要让一根柑橘树‘喝饱’,人工浇水大概需要60升水,而用滴灌只需要25升水,两者之间差35升水。”他说,以此类推,2000亩果园一年就能节省3500吨水。

另一方面是节约人力成本。青龙村的人力成本为100-120元/天。一个人一天只能浇7亩地,2000亩果园需要请10个人工,用30天才能完成,累积下来花费不少。

“综合算下来,我们一亩柑橘的成本在5000元左右,而现在没到丰产期,每亩产量只有2000斤左右,难怪会亏钱。”文龙说。

症结找到后,从哪里突破呢?恰逢此时,青龙村向上争取到了水肥一体化项目。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根根细长的黑色管道沿着果树环绕,每棵树下分布4个滴头,水和肥料顺着管道滴灌至树根,让果树充分吸收营养,保持所需水分。这样一来,整片果园实现了水肥管理精准化和高效化。

这类节本增效的案例,在渝北并不鲜见。

在统景镇长堰肉兔示范场,全自动化投料系统、全智能化温控系统、全自动化清粪系统等一应俱全,养殖场实现了“耳聪目明”,破解了劳动力短缺的困境;

在兴隆镇的智慧种苗工厂,经过数字化改造的育苗“流水线”开足马力,每小时可以播800盘种子,是人工育苗效率的数十倍,并且整个种苗的质量生长更健壮、更整齐,没有病虫害。

“根据统计,这些产业园区节水节电30%以上,管护成本降低50%以上。”渝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继续用“精耕细作”代替“大干快上”,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努力提高投入产出比。

图片

渝北区兴隆镇新寨村村集体的智慧种苗工厂。受访者供图

补链成群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

壮大村集体经济,节流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开源。

“2021年5月矿山公园试营业后,我们这里人气很旺,我们就想着如何把其转化为财气。”9月15日,石船镇石壁村党总支书记、主任黄伟告诉记者,“这并不容易。”

黄伟坦言,矿山公园是个网红打卡地,但因为其还处于试营业阶段,目前仅有“游”这一个业态,配套并不完善。

背靠网红景区,如何分一杯羹?村委会先是瞄准了停车场这门业务。“最多的一天,景区聚集了快两万辆车,景区内的停车场完全停不下。”黄伟说,既然景区的接待能力有限,为何村里不把闲置的建设用地拿出来做停车场呢?

说干就干——4个停车场、700个停车位很快建了起来,按照每台车10元停车费计算,节假日高峰期一天就能为村里带来上万元的收入。

另一个产业是餐饮。村里注意到,人气旺的时候,有的村民一天卖凉面就可以挣到几千元,“这说明景区的餐饮配套不够齐全。”于是,今年村集体闲置的一个门市被开辟出来,租给了一位厨师搞餐厅,每年可收8万元租金。

去年,村集体还把村民的430亩闲置土地集中到了石壁村生产互助合作社,统一种上了李子。“我们想的是通过游客进园采摘和网上销售来挣钱。”黄伟介绍,届时获得的利润,村集体与村民将以1:9的比例分红。

最后,村集体还将在景区附近修建农贸市场,方便游客购买土特产品,发展“后备箱经济”,并与长江文旅等国有企业合作,打造民宿集群。“我们粗略估算,这几个产业,最少能为村集体经济组织带来50万元的收入。”黄伟说。

补链成群,是渝北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第二招。目前,渝北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农业基础上,发展了农产品初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配套产业,建成中药材、杨梅等农业加工线58条。与此同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特别是民宿产业,通过自建自营、合作经营、居间服务、出租转让等灵活经营模式,盘活了闲置集体资产。

图片

村民们在管护柑橘。受访者供图

抱团作战

实现生产要素高效配置

记者还注意到,渝北不少村打破了行政区划限制,实现抱团发展。

统景镇远景村、江口村、长堰村就是如此。3个村都处于渝北区乡村振兴示范带上,村与村相接,但面积都不大,加起来才5000多亩地,人口合计也只有4000多人,留在村里的更是只有1500人左右,单打独斗没有一丁点优势。

于是,3个村联合成立了东河畔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由远景村支书游小峰任理事长,长堰村支书陈传普任监事长,时任江口村支书余才兵任副理事长。

抱团后,3个村的1158户农户以5397亩承包地经营权、359.85万元资金入股合作社,占股80%;村集体以资源、资产、资金等入股合作社,占股20%。

有了规模,生产和经营就更好组织。在渝北区农业农村委提供的技术指导下,5000多亩地都统一种上了柑橘,并套种了油菜、大豆、玉米、蔬菜等粮油作物。今年,东河畔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预计柑橘产量将达100万斤,实现集体收入100万元以上,抱团发展初见成效。

“抱团就是为了整合资源,实现规模效应。”渝北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农村土地、人力资源等分散,通过集体经济抱团发展,可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设施和设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规模化经营,还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接下来,我们将借鉴浙江‘飞地抱团’模式,鼓励镇村跨区域联建高标准物业项目和创业创新平台。”该负责人说,将从项目、资金、智力、技术上对其给予全方位支持,实现更高水平的资源整合,从而实现强村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