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有云:“工笔精刀摹美人,环姿燕色幻如真。晶莹髹漆千层罩,月里嫦娥羡几分。”这里的“髹漆”和“精刀”说的就是“燕京八绝”之一的雕漆艺术。
近日,在渝北区仙桃街道文化服务中心一楼展厅里,《朱颜千年——雕漆艺术展》正在这里展出,师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殷秀云的渝北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技艺传承人、国家级非遗雕漆技艺传承人刘翰音正耐心向市民讲解雕漆技艺及背后的故事,让人们近距离认识到雕漆这项穿越千年的“中国红”,它们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了生机,惊艳了时光。
刘翰音与雕漆作品。胡瑾 摄
用时光雕刻“慢艺术”
雕漆是以漆为原料,在胎体上一层层涂堆到适当厚度,再进行加工雕刻的艺术品。据刘翰音介绍,它横跨唐、宋、元、明、清5个朝代,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在明清两朝还曾是宫廷工艺器物,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艺术价值。
雕漆作品。胡瑾 摄
“雕漆所用的漆是我们常见的漆吗?会有味道吗?”这是初识雕漆者经常会问的问题。面对很多人的疑惑,刘翰音都会耐心解释,所用的大漆是从漆树上割的天然漆,是世界上公认的天然有机活性涂料,可以入药,广泛使用于茶壶、食盒、餐盘等餐具,无毒无害,她深深感叹道,这些从漆树上流淌下来的天然液体,千百年来一直哺育着雕漆技艺的成长。
雕漆作品造型美观大气,用料考究,制作工艺繁缛。书上曾这样记载雕漆制作的过程:先制胎;次打底;干透后,略施石磨之功,即上漆,层层加漆,多者百余层,少亦数十层,每上一层,比挨其干,约需两昼夜,故一器之成,有费时数月,或一年以上者,层次足后,再以钢刀从事雕镂,最后令其干透施以磨光,于是制品完成。
雕漆作品。胡瑾 摄
整个过程中,雕刻是雕漆工艺中最生动、最精彩、最复杂、最为人叫绝的工艺阶段,也是雕漆工艺品区别于其他工艺品最重要的标志。“一件完整的作品出炉,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大件作品需要一年甚至两三年。雕刻的时候更不能有丝毫差池,一旦失误整件作品即宣告失败。”刘翰音告诉记者,在行业间,有一句话叫“—出刀无悔”,也就是从拿起刻刀那一刻开始,不仅要做到思路清晰还要下刀行云流水。“要做到刀刀无错实属不易,再要惟妙惟肖就更加困难了,这对艺人的经验和艺术造诣要求很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刘翰音说道。
过程有多艰苦,回报就有多巨大。一旦雕刻完成,作品将千年不腐,接近于永恒之物。造就它的每道工序,都依赖时间的沉淀。正因如此,雕漆工艺也被称为“时间堆积的艺术”。
古老技艺绽放当代
古老技艺绽放 当代艺术光彩
自小热爱美术和手工的刘翰音2017年拜师给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殷秀云学习雕漆技艺,几年的学习时光里,刘翰音收获颇多。在她看来,漆器有时就像人生,不要急于得到些什么,要先勤勤恳恳去干。自接触雕漆技艺以来,刘翰音在创新路上不断摸索,用自己的力量让古老的技艺展现出当代艺术的光彩。
2022年,身为渝北人的刘翰音将雕漆工艺带回了家乡,希望根植于故土,汇聚更多艺术人才,让渝北的文化感更强、韵味更足。
雕漆作品。胡瑾 摄
面对咖啡杯、茶杯、笔筒等一些实用器皿,刘翰音将雕漆艺术融入其中,进行跨界结合,设计了一些古朴厚重、回旋生动的中华传统元素,比如祥云、莲花、凤凰、牡丹等,加以现代化特征改良,让漆器回归生活,走进寻常百姓家。同时,在一些手镯、吊坠等饰品上,她会设计一些现代时尚元素,让漆器技艺绽放新魅力。
作为渝北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刘翰音期待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门非遗技艺。
雕漆作品。胡瑾 摄
“我们重庆也有很多资源可以运用在雕漆工艺中,比如城口的大木漆以及荣昌夏布。”刘翰音介绍道,雕漆曾和西南地区有一定渊源,明代《髹饰录》中就曾记载到,雕漆发源于唐代的四川、云南一带,为此,她便思考,何不就地取材,把重庆的这两件特产与雕漆结合,创作出不一样的雕漆作品。刘翰音表示,下一步,将把历史悠久的城口大木漆和荣昌夏布融入雕漆创作当中,使天然大漆夏布与雕漆深度结合,拓展产品的应用范围,体现较强的创新性和时代感,逐步建立独具特色的漆艺文创产品研发模式。同时,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学习雕漆的队伍中,做好雕漆技艺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