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渝北区生态环境局农村黑臭水体清零创建工作暨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按照推动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攻坚战行动方案要求,渝北区以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切口,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高水平建设巴渝和美乡村。截至9月,全区排查出的21处农村黑臭水体已全部完成整治。
金刚村新村池塘整治前。受访者供图
金刚村新村池塘整治后。受访者供图
“臭水沟变成了‘小清河’,我们当然高兴哦。”当日,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木耳镇金刚村的村民们对村里的黑臭水体治理成效竖起了大拇指。据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金刚新村池塘水体面积约780平方米,位于金刚村核心位置。由于农村生活污水污染,导致这里成了黑臭水体。此次整治前,该镇全面摸清排污口分布、污染来源情况以及与周边水环境的联系,采取“精准控污、生态修复”,推动工程治理和生态修复同时进行。目前已完成整治,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清理河面漂浮物。任天驹 摄
对水体进行除渣处理。任天驹 摄
在渝北,像金刚新村池塘这样完全变了模样的农村黑臭水体共有21处。据区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渝北区全面启动全市农村黑臭水体清零区县创建工作,旨在通过创建,不断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守护渝北绿水青山。
木耳镇金刚村。胡瑾 摄
渝北区按照“底数查清、消黑除臭、水质达标、群众满意、机制建立”五条标准,组织部门、涉农镇街全面排查200平方米及以上的河塘沟湖库5类黑臭水体,并将群众反映强烈的房前屋后黑臭水体不论面积大小都纳入排查。期间,由区生态环境局牵头,住建、城管、农委等部门及涉农镇街配合,对全区河流、坑塘、沟渠、湖泊、水库5类水体和农户房前屋后的黑臭水体进行拉网式排查、溯源调查,梳理完善问题清单,共排查出农村黑臭水体21条,涉及7个镇街14个行政村。
大盛镇廖家湾。任天驹 摄
在整治前,渝北区明确治理标准,要求整治后看不到污水横流、闻不到臭味,听不到群众投诉,并实现治理的黑臭水体开展水质监测全覆盖,确保水质指标全达标,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
整治中,区生态环境局按照“排查溯源、编制方案、推动创建、评估验收、组织公示、认定公布、总结推广”7个创建步骤,扎实推动整治,成立了农村黑臭水体工作专班,根据各处黑臭水体成因,各镇街实施一水一策治理。截至2024年9月,全区21条农村黑臭水体已全面完成整治,累计清淤25529m³,完成配套无动力污水处理设施3座(50m³/d),污水管网560m,三格式化粪池1座(30立方米),条石保坎护坡1133m³等建设。
山清水秀的渝北。肖先荣 摄
整治结束并不是终点。为实现黑臭水体长效管控,渝北区将农村黑臭水体整治与管控纳入河长制管理,建立日常巡查管护、运维资金保障、水质监测评估、公示督察考核、返黑返臭处置等长效机制,通过“治”“制”并举,持续巩固治理成效。
如今,行走在渝北农村,再也闻不到刺鼻的黑臭水体,取而代之的是清澈的河沟。人们悠闲地在一旁散步玩耍,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周边房屋,俨然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新图景。